伪装(camouflage)
为隐蔽己方和欺骗、迷惑敌方所采取的各种隐真示假的措施。包括隐蔽真目标,设置假目标,实施佯动,散布假情报和封锁消息等措施。目的是使敌方对己方军队的行动、配置、作战企图和各种目标的位置、状况等产生错觉,指挥失误;降低敌方侦察器材的侦察效果和火器的命中率,增强己方部队的战斗力和生存力。
根据伪装在战争中所起的作用和运用范围,分为战略伪装、战役伪装和战术伪装。按照伪装时是否使用器材,分为天然伪装和人工伪装。按照伪装所对付的侦察器材,分为防光学侦察伪装、防热红外侦察伪装、防雷达侦察伪装、防无线电侦察伪装、防声测侦察伪装等。按照被伪装的目标,分为人员伪装、装备伪装、军事设施伪装、军队行动伪装等。
伪装计划的拟定和实施须适应敌我情况的变化,力求造成敌方的错觉和不意,以便出奇制胜。首先要充分利用天然伪装,不足时才实施人工伪装;要自然逼真,措施要灵活多样,切忌千篇一律;要及时而不间断地实施,须贯穿在军队行动和工程构筑与使用的全过程;措施要能对付各种侦察器材的综合侦察;严格遵守伪装纪律。
伪装自古就为兵家所重视。到了近代,特别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中,为了对付当时正在发展的空中侦察,法、英、德等国开始对军队装备、筑城工事和后方工厂进行迷彩伪装 ,设置人工遮障和假目标。到大战结束时,伪装已成为保障军队作战必不可少的战斗保障措施。第二次世界大战中,伪装进一步得到广泛运用,各国统帅部重视研究战略伪装。战役伪装已成为大规模战役的重要保障内容,对战役的胜利产生了重大的影响。在朝鲜战争中,中国人民志愿军和朝鲜人民军曾广泛采用天然伪装、植物伪装和设置假目标,有效地对付了美军的侦察。在第四次中东战争中,隐蔽、佯动、设置假目标和施放烟幕等伪装措施,在新的技术基础上进一步得到广泛运用。
战略伪装:为隐蔽战略企图而采取的迷惑、欺骗敌人的措施。包括运用政治、外交、军事、科技等手段,隐真示假,虚实错杂,使敌人判断失误,以便于达成自己的战略目的。中国古代已有战略伪装性质的论述和实践。在近代和现代战争中,战略伪装得到广泛的运用。中国人民解放军在解 放战争的战略决战阶段,成功地进行了战略伪装。如在平津 战役发起之前,东北野战军佯作无进关企图。与此同时,在华北战场上,停攻归绥(今呼和浩特市),缓攻太原;对淮海战场的杜聿明集团两周内不作最后歼灭的部署,都起到隐蔽战略企图的作用,为人民解放军取得平津战役的胜利创造了条件。
战役伪装:准备和实施战役时,对敌人采取的欺骗措施。其目的是隐蔽战役军团的作战企图、准备活动、行动性质和重要目标,并使敌人产生错觉,它是创造战机、实现战役突然性的一种手段。战役伪装应根据战役目的、上级指示、战役军团的编成、任务、敌情和地理情况,由战役指挥机关在战役的全过程和整个作战地区有重点地统一组织。通常采取的措施是:充分利用自然条件使用制式的和就便的器材,设置假目标、假阵地、假配置地域,制造假情况,组织佯动、实施雷达伪装和反雷达措施等。组织战役伪装应重视对抗敌人的空中侦察、电子侦察和光学侦察,各项隐真示假情况的设置,须因时因地制宜,力求逼真,使敌人难以判明其真伪,从而作出错误的判断,采取错误的行动。 |